艾灸治疗抑郁症的心得,艾灸治疗抑郁症的心得体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艾灸治疗抑郁症的心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艾灸治疗抑郁症的心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家人怎样和中度抑郁症的人沟通?
如家庭成员出现中度抑郁症,其他成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对其治疗抱有希望,给予理解,施予关心,心存同情。
二、不但不要把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带他(她),还要创造阳光的、积极的正能量。
三、注意处理好日常琐事和冲突矛盾,不在日常生活中给其增添烦恼。
五、劝导、携带其参加室外活动、加强体能训练、参加集体活动,增加融入社交、社会大环境的兴趣爱好。
六、必要时,可进行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但这只是***治疗,切记:心病还须心药治。
成员的健康离不开家庭这块沃土,感情的升华离不开爱心这个花园。人健康了家才幸福,心快乐了爱才恒久。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先是作为心理咨询师,跟抑郁症的来访者有过一些交往,他们在一段时间会比较消极的解释一切。但如果只是这样,有些时候作为家人沟通起来也是会习惯的,但他们往往在另外一段时间可能会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自己在三年前因为工作上面的原因,感觉上也进入到一种抑郁的状态。后面通过写觉察日记的方式,让自己走了出来。在这里也推荐有一些跟我一样有有抑郁情绪的学员,可以试着自己用写作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通过写作的方式其实可以很好的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状态的。然后也会知道自己遭遇过的一些想象当中的恐惧。
然后家人在跟抑郁症患者的相处,这其实是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这种抑郁情绪,其实是跟家人之间的关系有关联的。自己一个亲戚的小孩,也进入到一种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状态。根据我观察的结果,还是跟他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和父母的关系有着极为直接而强烈的影响。或者换句话说,家人跟抑郁症患者之间的沟通模式,本身就是导致他产生抑郁症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仅仅是如何沟通的问题,而是要去觉察以前的沟通模式存在哪些问题,要去改变整个沟通结构的问题。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讲,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的一些沟通模式,当然也不会觉察到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更难以做一些改变。还是建议去找一些专业的咨询师,在专业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应的改善。仅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改变,在理性的状态下想象中是可行的,但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的沟通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太多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与他人的沟通结构和状态。所以即使有一些好的建议,其实也在行为当中做不到。就像是韩寒电影当中讲的,听到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听完一个道理就能改变自己的沟通模式的话,其实这个家人出现抑郁症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作为一名曾经两年抑郁症患者,想和大家说一个问题是抑郁症作为一种痛苦,这个痛苦是没有经历过体验的人无法理解的。
这里我觉得首先要想和抑郁症患者沟通
首先需要先把讲道理的心放下
因为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它不是单纯的想不开,而是真实的生病了。这里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可能是脆弱的表现所以很喜欢给抑郁症患者讲道理。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和抑郁症患者共情,真诚的理解和想要了解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放下防备心与你讲出他们的痛苦。
当他们不想交流时不强求
这里一些人看到抑郁症患者封闭或者不想沟通时,主动想要和他们“尬聊”,这也是错误的。在他们不想交流的时候千万别去打扰他们,做到不求助,不帮忙这是最好的。
交流时多用“我感到”别用“你应该”
抑郁症患者是很脆弱的,在交流的时候我们减少用那些“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术,因为这样的话术好像你与他之间是一种你是高一等的感觉,这样并不会真的帮助到抑郁症患者。你在这个时候可以多用一些诸如:“我感觉此刻你可以如何如何”。这样就温和很多,也容易让抑郁症患者所接受。
在交流时多用眼睛真诚看着他
心理咨询有个基本原则是:真诚、尊重、共情、积极关注。这里积极关注就是我们要对来访者好的或者坏的感觉都要敏感察觉。说的通俗一些就是我们必须认真听他们讲的,学会倾听而且是眼神真诚望着他们的倾听。这样他们会感觉自己被重视的感觉。也就可以与你更好的进行交流,你才会更加了解他们。
抑郁症的痛苦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他人的不理解,所以当你真正可以体会一个人面对一堆美食却毫无感觉,当你理解一个人除了睡觉之外一天中没有任何一个时间不处于痛苦中,当你理解一个人在会面对中了五百万***都毫无感觉的痛苦时,你就能明白他们为何这样了。
人与人之间最难的就是理解,这里希望你那个亲友可以得到你的支持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艾灸治疗抑郁症的心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艾灸治疗抑郁症的心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oshiandy3.com/post/22855.html